博古睿书系新书《走出人类世: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思》
《走出人类世:
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思》
宋冰 编著
赵汀阳 插图
出版社:中信出版社
出版时间:2021年11月
目录
序言 走出人类的错位与迷惑
01 从人类世到微生物世
02 疫情之后,人类社会向哪里去?
03 从新冠肺炎疫情反思高科技崇拜
04 “生生”观与共生思想:契合天地人的哲学
05 病毒时刻:无处幸免和苦难之间
06 道的时刻:全球性大流行病时期的无奈、乐与柔韧
07 “冠状病毒经”:佛教反思大流行病中另有合理的人类生活之道
致谢
内容介绍
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加剧了社会撕裂、政治纷争、经济衰退,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焦虑情绪。不同政治理念、治理框架和社会文化心理以及相应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之间的比较、分析和反思充斥各大媒体和学术、政策期刊。然而,值此全人类共同面临大危机之际,我们是否应该更深层次地审视人类的生存状态,以及形成和助推这种生存状态的理念与制度。鉴于此,中外哲学家都呼吁来一场“形而上学大流行”,以唤起人类对自身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反思,“让思想获得集体免疫”。
针对当下人类面临的困境,本书的作者试图回到哲学原点,重新反思一系列根本性问题:人的本质、人与其他存在形式的关系、高科技之于人类的意义等。
托比·李思深刻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同呼吸、共命运的关系,提出我们并非生活在人类世,而是一直生活在微生物世。白书农认为,疫情为人类反思以往的“神本”“人本”文化提供了机缘,人类意识是时候转向对一般生命系统演化规律的探索,并塑造“生本”的思想体系。张祥龙认为,疫情给高歌猛进的高科技狂热打了一针镇静剂,或许“适生”科技才能给人带来长久的安康幸福。宋冰则从中国古老的“生生”观中寻求灵感,结合近年来引发热议的“共生”思想,探索人类与其他存在形式的联系。赵汀阳认为,我们需要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“无情”反思,从更高的维度重新思考深层哲学概念,他提出苦难问题可能是“形而上学大流行”的一个更好的选择。王蓉蓉和沃思则分别认为,疫情是“道”的时刻,是体悟疫情“病毒经”的时刻。
我们必须走出人类意识上的“错位”,摒弃人类中心主义。同时,我们亟须进行思想转向和“升维”,重新思考幸福、痛苦、自由、生死等我们习以为常的理念和生命实践,寻找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困境与烦恼的方法和路径。
专家推荐
高科技可以被改造为适度科技,前提是要打破高科技崇拜,调整我们的经济和社团的运作方式,乃至主流价值观,不再将争夺强力当作头等大事,而是将真实的——全生态的、伦理的和生活意义的可持续生存摆在首位。
——张祥龙
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
生命系统不是一种特定的物质分子,更不是一种抽象的观念,而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方式。生命系统这种特殊的物质存在方式依赖于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,是在不断分分合合的动态过程中的一种可被人类辨识、相对稳定的中间状态……既然人是生物,认知的源头也是人类作为生命系统所出现的特殊属性,那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终极而言不得不服从生命系统的基本规律……这种以生命系统的基本规律作为人类“行为规范的是非标准的终极依据”的观念体系可以被称为“生本”。
——白书农
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
人类需要反思的形而上问题不是应该赞成和支持哪一种价值观——这只是形而下的斗争,而是作为人类共享资源的思想系统是否合理,是否足以应对生活遇到的可能性……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提醒了苦难的问题,把思想拉回到生活之初的逆境……对苦难问题的反思意味着哲学和思维的初始化或“重启”……苦难问题可能是“形而上学大流行”的一个更好的选择。
——赵汀阳
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
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伟大变革的时代。通过搭建全球对话平台、推动跨文化交流、促进学术与思想创新、打造新型治理政策,博古睿研究院致力于增进人类对这个变革时代的深度理解,培养和发展新的思想和理念,助力全球各机构、政策制定者以及公众应对影响人类的深刻变化。